轉自內蒙古日報 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08-06/29/content_102808.htm
東達扶貧新村獺兔養殖戶在喂養獺兔?!?/p>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總裁趙永明(左一)向來賓介紹東達扶貧新村。
東達蒙古王沙柳基地一隅
趙永亮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屆會議上作報告。
趙永亮與代表錢學森前來參加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年會的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右)在會議上。
趙永亮(左二)和他的大兒子趙智強(右一)、大兒媳馬忻(右二)、二兒子趙智慧(左一)、二兒媳歐璐(右三)一起看望他們救助的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趙永亮(左二)到四川地震災區看望災民。
初具規模的東達扶貧新村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積極奉獻愛心、全力救助災民的時候,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11000余名員工的心時時牽掛著地震災區。集團干部員工積極行動起來,在很短的時間里,自發捐獻了32萬元救災款。另外經反復斟酌,東達蒙古王集團決定往“東達扶貧新村”遷移300戶地震災民,由集團為每戶災民無償提供18萬元的生活和生產設施,讓災民在東達扶貧新村通過養殖獺兔來恢復生活和生產。
5月19日,東達蒙古王集團正式啟動了“安置四川震區災民創業工程”。得知這一消息,央視網于5月22日下午邀請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做客《大災獻大愛、患難見真情——講述你的愛心故事》系列訪談節目,向網友介紹慈善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6月8日,東達蒙古王集團會同內蒙古工商聯有關領導共同組成洽談小組趕赴四川。在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工商聯組織協調下,洽談小組與受災較嚴重的青川縣、北川縣及平武縣政府領導進行協商,并簽定了安置300戶地震災民協議書。協議指出:東達蒙古王集團負責將每縣100戶,共計300戶受災群眾整體安置到“東達扶貧新村”生存發展,讓災民通過養殖獺兔恢復生活和生產,同時為災民提供300套嶄新的住宅、基本生活設施、300間兔舍、配套的養兔設施和種兔,并無償提供獺兔養殖技術服務,保證每戶年收入5萬元。為此,東達蒙古王集團將一次性投入5400萬元,每戶災民直接受益的生活生產設施價值18萬元。
洽談小組還深入災區,到內蒙古對口援助的大邑縣進行考察。在了解當地災情也很嚴重后,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當即表示在原定安置300戶地震災民的基礎上,另外為大邑縣安置受災群眾100戶,追加投資1800萬元。
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張成明說,現在四川省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安置災民,如何讓失去崗位和生活來源的人在較短的時間內上崗和找到生活來源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地震,40萬人失去崗位,120萬農業勞動者失去生活來源,如果說搶險救災期間的第一任務是挽救生命的話,那么恢復生產期間解決就業問題就突顯重要。東達蒙古王集團安置受災群眾創業發展是不同于捐款捐物的救災創新思路,讓農民在產業鏈上勞動致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符合實際,意義深遠,各縣要積極配合項目的落實,盡早讓災民得到妥善的安置。
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次地震確確實實是一次國難,有那么多的同胞無家可歸。我們作為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理所當然有責任奉獻愛心,為國分憂。大震之后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自救怎么辦?這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所以我們想在救災方面創新思路,多做些事情。讓400戶受災群眾到“東達扶貧新村”創業發展,我們要保證他們能安置進來,穩得住,富起來。我們要讓民族友誼在這個平臺上體現出來,同時實實在在地為國家、政府和老百姓分憂解難。
發展沙產業
恢復生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008年5月5日至16日,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參加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屆會議。在兩周的會議期間,與會各國代表主要就農業、農村發展、土地、干旱和荒漠化,以及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參加這次會議的中國非政府代表團共有12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及沙漠治理的民營企業家。東達蒙古王集團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單位,在世界的平臺展示自己,趙永亮在會議上做了大會報告。在報告中,趙永亮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東達蒙古王集團在發展沙產業、恢復生態、治理沙漠、建設生態文明等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成績。
趙永亮在聯合國大會報告中指出,土地沙漠化是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中國八大沙漠中有五大沙漠在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沙化面積達4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4。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態環境惡劣,沙大、風多、降雨量少。治理沙漠,開發沙漠,已成為西部沙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重大、最現實的問題。早在1984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就提出創建知識密集型農業的沙產業理論,并預言這將成為中國21世紀的“第六次產業革命”。我們在錢學森林、沙、草產業理論的指導下,遵循生態自然規律、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打破傳統的治沙觀念和模式,走出了一條綜合治理、科學開發沙漠的新路。這就是發展沙產業,種植沙柳,這是治理沙害的最好辦法。目前,我們著力打造6000平方公里生態自然恢復區,將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樹立成功的樣板和示范基地。
與會代表通過同聲翻譯聽取了趙永亮的精彩演講,他們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會后,很多國家的代表都希望有機會能到中國來,切身感受東達蒙古王發展沙產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回顧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尤其是西部地區生態治理的坎坷經歷,趙永亮總結為“五十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六十年代亂砍亂伐亂開荒,七十年代是沙進人退無躲藏,八十年代是人沙對峙互不讓,九十年代是人進沙退變模樣,21世紀東達蒙古王在產業鏈上作了大文章。”
東達蒙古王集團把企業的沙產業工作向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匯報后,錢老親筆署名回信:“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正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沙、草三業結合起來,開創我國西部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這是錢老一生中給唯一的一個企業和企業家回信,讓人深受鼓舞、倍感親切。
2008年1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親切看望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高度肯定了錢老的沙產業理論。胡錦濤對錢學森說:“前不久,我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去考察,發現那個地方,這些年,沙產業發展得很好,錢老,您的那個設想,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了。”總書記對內蒙古沙產業實踐的高度贊譽給了趙永亮和東達蒙古王集團巨大的鼓舞和動力。
沙柳是內蒙古沙區的當家樹種和鄉土樹種,抗風沙、高抗逆、耐干旱,被譽為“防風固沙先鋒植物”,平茬復壯是唯一科學的撫育管理方式,平茬后,萌孽更新,單株增加8倍,是防風固沙的首選植物。但過去只作為薪材及簡單的生產利用,效益低下,農牧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導致沙柳自然枯死,沙柳越來越少。東達蒙古王集團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發現,沙柳85%的木質是纖維,可用來做綠色環保、優質高效的箱板紙原料,其余15%富含高蛋白的細枝嫩條則是牛羊兔的最佳飼料。我國高級包裝紙每年缺口400萬噸,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經濟效益潛力巨大。利用沙柳細枝嫩條發展養殖業,前景和經濟效益更難以估量。
1998年,東達蒙古王集團收購了因環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破產、倒閉的原達拉特旗造紙廠,實施了年產50萬噸沙柳制漿配抄掛面箱板紙項目,為年產近100萬噸的沙柳找到了出路。開辟了沙柳的工業用途。目前,一期年產10萬噸高強瓦楞紙工程已投入運行,使“次小薪材”的沙柳變廢為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變生態鏈為產業鏈,農牧民按訂單種植有了新的收入,用經濟杠桿撬動他們種植沙柳的積極性,變“要我種”為“我要種”,沙柳種植面積成倍增加。
東達蒙古王集團的沙柳產業化環保扶貧生態建設項目,被國家經貿委定為“雙高一優”技改重點項目,被內蒙古自治區列入“雙百萬京(津)北綠色屏障工程”。在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項目貸款的支持下,東達蒙古王集團近幾年在庫布其沙漠周邊種植沙柳350萬畝,輻射庫布其沙漠周邊地區1200萬畝,綠化面積達到1萬平方公里,使當地生態植被覆蓋率由十幾年前的30%達到今天的85%。
東達蒙古王集團以造紙業為龍頭的林沙草三業互補結合,通過產業拉動幫助農牧民迅速脫貧致富。帶動發展了70個養殖區,養殖5萬頭肉奶牛和25萬只舍飼絨山羊,帶動鄂爾多斯市2個旗、20個鄉鎮、12萬農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建設扶貧新村
救助貧困 促進人與人和諧
“春天滿滿種了一坡,秋天收割了一車,打了一笸籮,蒸了一鍋,吃了一頓,剩的不多”。這是趙永亮對達拉特旗梁外地區老百姓生活狀況的形象描述。這里的老百姓長期固守著已不適宜生存發展的貧瘠土地,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生存條件異常艱難。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家鄉群眾的脫貧致富問題,在沙柳產業化開發扶貧取得大范圍成功的基礎上,東達蒙古王集團按照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收縮轉移、集中發展”的戰略,依照“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總體思路,實施了東達扶貧新村建設項目。
“東達扶貧新村”地處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南部的風水梁,它是梁外山區與沿灘平原的結合部。經過論證這里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獺兔養殖,適合開發扶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村的建設以大型集鎮規劃為總體布局,以五大園區為支撐點形成產業鏈,這可以讓在此發展的居民在產業鏈上謀生存,求發展,使他們由農牧民轉變為產業工人,真正得到實惠。實現移進來,穩得住,富起來,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按照規劃,東達蒙古王集團將投入10億元資金,融入社會資金30億元建設“東達扶貧新村”,占地12平方公里,可容納4-6萬人生存發展。東達新村地勢高而平坦,通風干燥,養殖獺兔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此新農村將其確定為規模養殖基地,規劃2500戶獺兔養殖戶,年產商品兔500萬只,以小兔子培殖大產業,全力打造中國獺兔業的航空母艦。目前,集團已經投資3億多元,完成了水、電、路、訊等部分基礎設施的配套,18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場所,以及養殖戶的生產生活設施。已入住養殖戶560戶,每戶年出欄商品兔1500-2000只,每只獺兔純利潤30-40元,每戶年收入在5-8萬元。現在公司為養殖戶提供五保,即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厥?,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戶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新村還以大物流、大運輸、大服務,特色種養殖,加工工業,公共設施,文化旅游五大園區為產業支撐,力爭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第一村。建成后的新村將把周邊分散居住的農牧民全部從生態惡化區轉移到新村,打造600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消除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因素,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政府投入大量扶貧資金,農民卻依然無法改善生存條件的問題,給生態惡化區自然恢復生態的機會。
此外,東達蒙古王集團在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中,徹底創新扶貧方式,對農牧民的幫助由“輸血型”變為“造血型”,不唯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變生態鏈為產業鏈,主動組織生產銷售,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把農牧民的利益看成是企業的利益,積極開拓市場,努力成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中堅力量。依托鄂爾多斯煤炭外運大通道的優勢,規劃建設現代化大型物流區,提供綜合服務,進一步完善物流信息服務功能,為新村移民開辟廣闊的就業渠道,拓寬收入來源,為他們發家致富提供有力的保證和優良的環境。利用當地農產品豐富的優勢,圍繞獺兔養殖,發展糧食飼料加工,服裝加工、肉聯加工、生物制藥,沼氣發電和有機肥料生產,由此連接起綠色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機制,為新村產業化工業園區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發掘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挖掘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發揮當地恢宏的民族文化優勢,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濃重的鄉土文化,開發生態旅游民俗文化項目,建設大旅游,大文化。
2007年3月26日,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胡德平陪同日本朋友實地考察了“東達扶貧新村”,并欣然接受邀請,擔任了新村的名譽村長。2007年10月27日,自治區領導到新村視察,對趙永亮自掏腰包建設新村的公益行為給予了熱情鼓勵和高度評價。2007年11月,青海省省長宋秀巖參觀新村后非常感動,她稱贊新村在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恢復生態平衡和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履行社會責任
構筑“公益長城”
社會責任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東達蒙古王集團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履行社會責任、構筑“公益長城”的思想作為共同的美好夢想,打造可持續化發展的東達蒙古王集團,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舉。
1996年,東達蒙古王集團為三江洪水泛濫受災區捐獻200多萬元的財物;2003年,捐獻200多萬元支持抗擊非典工作;2006年,由自治區民政廳批準注冊,在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了“內蒙古東達蒙古王救助農村牧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促進會”。東達蒙古王集團每年出資60萬元,滾動發展,醫院減免一定費用,兄弟企業共獻愛心,目前已對68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實施手術治療;2008年1月,南方發生罕見的雪災,東達蒙古王集團捐獻款物共計318萬元;目前東達蒙古王集團又投資7200萬元,安置400戶四川震區受災群眾到東達扶貧新村創業發展。
另外,東達蒙古王集團投資3億多元建設的350萬畝沙柳基地、70個奶牛養殖園和25萬只舍飼絨山羊基地項目,共帶動鄂爾多斯市3個旗20多個鄉鎮近12萬農牧民致富,人均增收2800多元。通過項目的實施,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和利益共同體。利用“經濟杠桿、拉通聯動、反彈琵琶”,實現了“恢復沙區生態、發展沙區生產、提高沙區人民生活”的“三生”效果和“沙漠增綠、沙柳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 的“五增”目標以及“上一個項目、帶一片產業、興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四個一”的發展方向。目前東達蒙古王集團在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已達6億多元。
在2007年趙永亮董事長榮獲中央電視臺社會公益提名獎的頒獎晚會上,趙永亮曾動情地說,“先富幫后富,和諧共致富”。他表示,發展沙產業,恢復生態,播種綠色,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公益事業。建設生態移民扶貧新村,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救助地震災民,這是扶危濟困,促進人與人和諧的公益事業。東達蒙古王不但要積極承擔責任,做綠色和公益的先行者,而且要面向未來,把綠色和公益進行到底。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救災工作,決定投入7200萬元資金,把400戶地震災民接到“東達扶貧新村”恢復生產和生活,這種創新的賑災義舉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十多年來,東達蒙古王集團把別人可做可不做的公益事業當作責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積極地去做。在庫布其沙漠,他們發展沙產業,投資3億元種植350萬畝沙柳,輻射庫布其沙漠周邊地區1200萬畝,綠化面積達到1萬多平方公里。在鄂爾多斯風水梁,他們投入巨資建設“東達扶貧新村”,已有560多戶居民在新村脫貧致富。新村規劃占地12平方公里,投入扶貧資金10億元,工業項目投資30億元,最終將成為可容納4-6萬人生產生活的“中國西部第一村”。東達蒙古王集團帶領“愛心團隊”扶危濟困,積極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迄今已幫助68名患兒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