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浪網 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0-09-28/113420484.html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與早幾年國家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步驟,是中國西部區,尤其是生態環境惡化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過程,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深深懂得進入21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在突飛猛進地發展。這些領域發展的同時人們沒有忘記,土地是萬物之本,要科學的利用、開發、保護土地是重中之重。土地沙化、荒漠化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防治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一度成為世界面臨的重大責任,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擺在人類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于是在戰略規劃和方案制定時都著眼大計、著眼未來,通過科學的規劃,在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立足當地實際,從解決實際入手,
把錢學森院士的沙草產業理論運用的更深更廣,首先提出“生態建設不以綠色劃句號”,創新性的確立了“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理念,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做出了新嘗試,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在土地上做文章,要在二三產業上找出路,把遷移進來的農牧民變為產業工人,讓他們在產業鏈上謀生存、求發展。
鄂爾多斯總面積為8.7萬平方公里,92%屬于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和生態脆弱區,四季干旱、少雨、多風,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不適宜喬木生長,是典型的“灌木王國”區,尤其適合沙柳生長,但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們為了填飽肚子,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掠奪性地大肆開荒,驟使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給概括為:“五十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六十年代濫墾濫伐濫開荒,七十年代沙進人退無躲藏,八十年代人沙對峙不相讓,九十年代人進沙退變模樣,兩千年開始我們在產業鏈上作文章。”
鄂爾多斯地勢南高北低,雨季來臨,雨水裹挾著泥沙由南向北,通過十條季節性河流直接瀉入黃河中,每年約有1.6億噸沙子涌進黃河,淤積河床,造成黃河改道斷流時有發生。沙化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實踐證明,治理沙害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種植沙柳。沙柳屬多年生灌木,耐干旱,成活率高,“平茬復壯”是其基本特性,每三到四年必須平茬一次,不然就會枯死;通過平茬,它會以八倍的速度萌蘗更新。過去它的利用價值很低,人們只把它當作薪材燒掉,所以種植沙柳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導致沙柳大面積枯死,致使沙化面積增加,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從1998年開始,趙永亮創建的集團先后投資3億元實施了輻射庫布齊沙漠周邊地區近350萬畝沙柳基地、建設奶牛養殖區和舍飼絨山羊基地等項目,帶動鄂爾多斯市3個旗20多個鄉鎮近12萬農牧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利用沙柳造紙,使次小薪材的沙柳派上了用場,今年,該項目將遷至風水梁,生產高級刨花板,通過項目的實施,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和利益共同體。利用“經濟杠桿、拉通聯動、反彈琵琶”,實現了“恢復沙區生態、發展沙區生產、提高沙區人民生活”的“三生”效果和“沙漠增綠、沙柳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五增”目標以及“上一個項目、帶一片產業、興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四個一”的發展方向。該項目受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十分肯定,他親筆簽名回信說:“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開創我國西部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這是他一生中給企業和企業家的唯一回信。
進入了21世紀,生活在梁外、沙區的部分農牧民,無法擺脫艱難困境,還固守著本不適宜人類生存的貧瘠土地,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主要來源是“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補貼,年收入每戶不足一萬元,好多人在搞偷牧養畜,禁牧成了老大難問題。雙補機制一旦退出,人們的生活生存就會無從著落。
2005年初,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家鄉人民的脫貧致富問題,根據梁外山區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比較困難的實際情況,我們規劃將鄂爾多斯生存環境惡劣地區的農牧民遷居到風水梁,打造6000平方公里的生態自然恢復區。企業規劃投入扶貧資金10億元,項目建設資金70億元,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儲備土地35平方公里,容納8萬人生存發展,著力將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建成鄂爾多斯衛星城市,打造中國北方“華西村”、“中國西部第一村”。
早在1996年,達旗解放灘鄉的三個村接連遭受凌水、地震災害,房屋大部分損毀,為了幫住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企業建了一個“東達新村”,直到如今,那里人們的生活水平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原因就在于群眾只靠單一的農田種植收入,再沒有新的產業帶動,實現真正富裕難度很大。我們領悟到:新農村不能不蓋新房子,也不能光蓋新房子。扶貧光靠輸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變輸血為造血,有產業才能徹底脫貧致富。
東達集團在新村規劃上,以全新的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建立規?;a業化、專業化,進而發展系統化和現代化的產業格局,把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建設成生態型、環保型、科技型、節約型的大型農牧產業化現代集鎮。使農牧民變為產業工人,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以五條產業鏈為經濟支撐點。
一是建立新型農牧種養產業鏈。以養殖獺兔為主導產業,公司為養殖戶提供系列化綜合服務,實行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銷售的“五保”措施,把保險讓給養殖戶,風險留給企業。增加科技含量,推行規模化養兔,發展循環經濟,新村規劃建設2500戶獺兔養殖專業戶,年出欄500萬只商品兔。實現“小兔子、大產業,營造良好的獺兔產業商品市場”,用兔糞便生產沼氣,作為清潔能源,沼液澆地,沼渣作為有機肥料進入大棚,生產無公害蔬菜,剩余部分制作花卉肥料進入市場。全力打造中國獺兔業的“航空母艦”。
二是建立物流綜合服務產業鏈。建設包括汽車修理、配件、檢測、加油站,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從而帶動特色餐飲、住宿、洗浴、商業網點等生產、生活型服務業。
三是建立高新技術化工產業鏈。開發當地豐富資源為主的煤化工項目和開發利用新型能源項目;實施年產30萬噸超細煅燒煤系高嶺土、5萬噸鎂合金、年產20萬噸二次結晶超細白炭黑,用太陽能、風力、生物質發電;以特色種養殖為依托,延伸出飼料、皮毛、肉聯食品加工等項目。
四是建立科技型的林草沙產業鏈。建立林草沙立體種植項目,在樹木巷道間種植紫花苜蓿、楊柴、沙打旺等優質牧草,新建樟子松育苗基地,建立現代化林草沙產業項目,形成良性林草沙產業鏈,打造中國沙草產業的硅谷。
五是建立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鏈。發掘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挖掘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發揮當地恢宏的民族文化優勢,建設西部生態影視城、駝鈴俱樂部、越野車俱樂部等,發展大旅游、大文化產業。
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各級黨政的關注和支持,特別受到了各級扶貧辦的大力支持。截止目前,總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0億多元。用于兔舍、住宅樓、司機宿舍樓、醫院、飼料廠、冷庫、屠宰廠、供暖廠、學校、幼兒園、供水站、汽車站及汽車檢測線等建設;完善和擴充水、電、路、氣、排污等基礎設施。新村現已入住移民1500多戶,其中780戶從事獺兔養殖專業,戶均年收入可達6萬元。企業為了從根本上保障移民的切身利益,積極培植規模化產業鏈,與他們在延伸產業鏈上得到雙贏。
東達集團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業上率先走了一步,在產業拉動、轉移農牧民上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牢牢把握住了新時期農村牧區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今后將遵循“城鄉統籌,集約發展”戰略,發展“臺地經濟”,開辟新的增長領域。
在建設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以來,我們得到四點明顯的感受和體會:一、要有各級黨政的支持和關注。扶貧、農、林、牧、水、電、金融、土地、規劃等各個部門行業,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時時處處得給予支持和指導。二、要有龍頭企業帶動,而且企業還要有兩方面的特質,即實力和誠信。首先企業應具備承載經濟和市場沖擊的能力,保證自身發展,還得使建設的各個項目正常運轉;其次,企業要有較高的誠信度,既要保護移民的利益,又要為他們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使他們有依托感、安全感,再者要建立一支公平、熱心、有事業心的管理服務團隊。三、龍頭企業要有愛心,要有社會責任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在選項上要科學論證,施行過程中,要精心策劃、周密組織、避免出現失誤。四、建設新農村要有可靠的產業,只有產業鏈,遷移進來的群眾才能有事干、穩得住、富起來;嚴格地說,沒有產業,新農村無論建設的多么漂亮,生命力注定不會長久。
建設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力圖講求科學化、專業化、人性化、高起點、高水準。把村民“就業有崗位、養老有保障、看病有醫保”作為主攻方向。要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尋找可靠的退出機制;為沙區農牧民可持續發展著想;為帶動沙區人民根本脫貧探尋有效的途徑。有力促進和諧發展,共同富裕,解決沙區的“三農”、“三牧”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趙永亮創建的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1991年創建的東達羊絨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基礎上,于1996年4月組建成立的。集團堅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科學規劃,誠信經營,有效管理,發展到擁有48個成員企業,11000余名員工,總資產100億元的集團化民營企業。截止目前集團已解決再就業下崗職工1000余名,累計為國家上繳稅費10億元,為社會公益事業捐資2.5億元。現已形成了面向市場的七大產業:
一是以羊絨加工為龍頭的絨毛產業;
二是以沙柳為原料的刨花板、包裝紙品生產及園林綠化為主導的生態林沙草產業;
三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的房地產業;
四是以建設和經營為一體的路橋產業;
五是以新農村建設為主旨的新型農牧產業;
六是以不斷完善社會服務功能為追求的酒店服務業;
七是以發展旅游、影視、培訓、休閑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
集團公司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出口創億元先進鄉鎮企業”、“內蒙古工業二十強企業”、“全國扶貧重點龍頭企業”、“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全國新農村建設百強示范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集團董事長趙永亮投入社會公益事業項目投資:
1990年,我們把賺來的第一筆錢毫不吝嗇的15萬元投入為家鄉(原鹽店鄉召溝村)上電。
1993—1996年,企業投資興建了亮明第一、第二希望小學,全免學生學雜費、書本費,支付民辦教師工資,為學校購買汽車并墊付一切費用,為兩所學校考上大學的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考上中專的獎勵500元,所有費用共計20萬元左右。
1996年,為遭受凌災、震災的群眾捐款、捐物,我們把食品親自送到受災群眾的手中,溫暖送到災民的心中,為了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又花費了40多萬元建了東達新村,
1997年,捐資800多萬元,啟動了北國商城,減輕了就業壓力。
1998年,三江洪水泛濫,集團拿出300多萬元的財物及時救災,受到政府、民眾的高度頌揚。
2003年,全國很多地區發生非典,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拿出200多萬元支持抗擊非典。
2006年,由自治區民政廳批準注冊,在內蒙古附院成立了“內蒙古東達蒙古王救助農村牧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促進會。”我任協會會長,集團每年出資60萬元 滾動發展,累計投入450多萬元。
2008年1月,南方發生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捐贈款物共計318萬元。
從1998年開始,集團先后投資3600萬元,用于庫布齊沙漠周邊貧困地區建設沙柳基地。
2005年開始,實施了“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項目;建設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扶持養殖戶,每只獺兔倒貼資金25元,近四年,累計給養殖戶貼進6200萬元。
為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捐資共計800萬元其中達旗一中建教學樓捐資230萬元,各學校校慶等150萬元;建設醫院捐資70萬元;各類文化活動捐資200萬元,扶持文化單位150萬元。
為發展乳業項目投資8000多萬元。
用于基層道路橋梁建設資金4800萬元,其中樹林召至榆林子公路3000萬元;敖包梁250萬元;鹽店300萬元,其他道路橋梁建設1250萬元。
為各種急難險困捐資500萬元。
為紅十字等捐資600萬元。
2010年為玉樹災區捐資200萬元。
……
各項略計2684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