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內蒙古頻道(http://www.nmg.xinhuanet.com/ft/2013/428/2013-05/02/c_115619112.htm)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5月2日電(記者 王欲鳴 李晉生)在鄂爾多斯市庫布齊沙漠東緣,有一道景觀讓外地人感到新奇:一邊是延綿起伏的大沙海,一邊是規劃井井有條的小城鎮,小鎮里來自四面八方的農牧民,正依托著沙漠的天然恩賜,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城市生活……
近日,記者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風水梁“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采訪發現,該地成功走出的“以企業為龍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以產業為突破口,搞好城鎮化”的路子,不僅對于傳統農牧業的升級,而且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都有示范和推廣意義。
沙漠里興起一座綠色的新城
“這里原來叫風干圪梁,那時黃沙遍野,人煙稀少。”這個被人叫做“新村”的建設者——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說,我們認為,通過科學建設,一定能把這個風大、風多、缺水、干旱的不毛之地變成一塊風生水起、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希望的風水寶地,所以,就把這里更名為風水梁。
為此,東達集團規劃在風水梁投入扶貧項目建設資金100億元,打造以獺兔養殖、物流服務、高新技術、種苗培育、文化等五大產業為支柱,配套建設道路交通、人文居住、教育就業、公共衛生、醫療保險、信息網絡、文化娛樂、廣場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能容納12萬人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園區,使沙區生態、農牧民致富和企業發展有機結合,使企業和移民在市場運營中獲得雙贏。
如今,這座“新城”已初具規模。目前,新村現已入住移民3000多戶,其中近2000戶從事獺兔養殖,戶均年出欄獺兔2000多只,養殖戶年收入可達5-7萬元,大型養殖戶可達10萬元以上。
新村的水、電、路、氣、訊、排污等基礎設施也正在逐步完善和擴充,住宅樓、風水梁新村等項目也全部交付使用,衛生院已開始接診,學校、幼兒園以開始招生辦學。
“我們的住房、兔舍、沼氣池等設施都是東達公司免費提供的,孩子上學也不用花錢。”養殖戶賈玉瑩滿臉笑容地說,“現在的收入和生活條件比以前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呢!”
“未來,這里將是一個占地面積53平方公里,能容納12萬人的新型城鎮。這里以種養業、物流服務業、高新技術業、文化影視旅游業、種苗培育等五大產業為支撐,道路交通、人文居住、教育就業、公共衛生、醫療保險、信息網絡、文化娛樂、廣場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齊全。這里也將成為一個富裕、集約、生態、環保、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的典范。”趙永亮興奮地描述著風水梁美好的未來。
治沙產業成就傳統農牧業大升級
“五十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六十年代亂墾濫伐濫開荒,七十年代沙進人退無躲藏,八十年代人沙對峙不相讓,九十年代沙退人進變模樣。”這是當地較為流行的一首打油詩,用來描述風水梁近六十年來的景象。其中變化的緣由卻體現了“點沙成金”的科學治沙發展理念。
風水梁地處沙漠邊緣,在外人眼里,這里不具備發展傳統農牧業的條件。但東達蒙古王集團卻從自然劣勢中尋找到了優勢。
“在沙漠中培育沙柳、檸條等沙生植物,依托沙生植物,我們養殖適宜沙漠環境中生存的獺兔。獺兔的下腳料可以加工配制飼料喂貂,利用貂肉加工配制飼料喂貉子,利用貉子肉加工配制飼料喂狐貍……就是這樣,我們構建起了一條沙生植物物——獺兔——貂——貉——狐——狼——糞便——沼氣——沼渣還田肥田的生態食物產業鏈。在這個鏈條上,獺兔的皮、肉、睪丸、血、內臟和糞便還能綜合利用,形成制作服飾、食品、保健品、藥材、飼料、肥料等六個產業綜合利用鏈條。同時,這種大養殖、大加工基地,能夠吸引農牧民來基地從事他們熟悉喜愛的養殖業,使農牧民‘離土不離鄉、離鄉不離行’。農牧民成為產業化農民,改變了小農經濟種養業生產方式,改變了養殖戶從業方式和生活方式。”東達集團黨委副書記秦飛這樣總結東達集團的農牧業發展之路。
東達蒙古王集團的治沙產業不僅能實現風水梁的傳統農牧業產業升級,而且對類似自然環境的地域也有示范意義。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說,內蒙古地區類似達拉特旗宜種植沙柳、檸條的荒漠化土地約占自治區國土面積二分之一,僅鄂爾多斯地區的沙生植物就可支撐1億只獺兔的養殖。若按此規模測算,可安置養殖戶10萬戶,戶均收入8萬,按四口之家計算,可養育40萬人,養殖戶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遠高于全國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是沙區農牧民致富達小康之路,是沙漠變寶庫、生態建設變財富建設之路。
“我一直堅持認為,生態建設不應以綠色劃句號,應當向綠色要效益。”趙永亮經常向外地的朋友講述他的治沙理念,“傳統農業畜牧業不能搞了,我們要走新型工業化路子,我們要走現代農牧業路子,包括我們傳統產業的提升。只有實現傳統農牧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和專業化,才能有新型城鎮化,才能讓老百姓富裕,所有人富了才叫富。”
幾年來,東達蒙古王集團依靠“規模化養殖、產業化配套、專業化管理、系統化分割、現代化加工、資本化運作”六輪驅動模式,積極發展獺兔養殖業,并為農牧民提供保種兔、保設施、保防疫、保飼料、保銷售“五保”全方位服務。截至目前,東達生態移民新村累計投入資金38多億元(其中24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年出欄商品兔近300萬只,使12萬農牧民脫貧致富,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新生活。
龍頭企業與農牧民的利益互動共享,走出了一條農牧區新型產業化、城鎮化之路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風水梁產業發展中極為明顯。一方面,東達集團養殖基地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工廠化,保證了養殖質量、食品安全,提高了防疫能力。農牧民只投資購種兔、兔籠,既降低了投資壓力和風險,又宜于吸引農牧民入場養殖。而農牧民入場養殖變成專業技工,又有利于提高養殖技能。
另一方面,企業開拓市場、創造了品牌、拓展了市場容量,并以保護價收購養殖產品,讓利于民,保護了養殖戶利益,降低了養殖戶獨立闖市場的風險,建立起了新型龍頭企業與養殖戶合作關系,改變了原有的企業+農戶的模式和利益機制。
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說,企業+農戶的模式下農戶作為商品生產者既要投資養殖設施,承擔投資風險,又要與龍頭企業進行利益博弈,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機制往往演變成為“魚蝦”關系,養殖戶利益難以保證,許多都處于承擔養殖投資風險和經營虧損的艱難處境。而東達集團是一種新的養殖工廠化模式,既改變養殖戶的生產方式,又不是將養殖戶變為養殖工人,而是相當于養殖戶在養殖場獨立核算的專業養殖,其利益機制是企業承擔養殖投資風險、市場風險,保護養殖戶利益、讓利于養殖戶的利益關系,是一種以工補農長效機制的嘗試。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是簡單的蓋房子,必須要有產業支撐,與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工業化相結合。”談起新型城鎮化,趙永亮頭頭是道,頗有研究,“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央領導也多次表示,推進城鎮化,是要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路子。而我們東達蒙古王集團正是在探索和實踐著這樣一條新型城鎮化之路。”趙永亮信心滿滿地講述著風水梁城鎮化之路的科學理念。
王秉軍認為,東達蒙古王集團在風水梁的實踐證明,“以企業為龍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以產業為突破口,搞好城鎮化”是一條有示范意義的農牧業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之路。龍頭企業建種、養、加工基地,創新了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了龍頭企業與農牧民新型利益關系,既收到了吸引農牧民入住、致富農牧民的實效,也帶動了特色資源加工產業、物流服務產業集聚,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了動力。同時,建設了良好的人居環境、服務環境,又增強了吸引人口入住,從而形成了產業興、人口聚、小城鎮成型的良性互動局面。
(編輯: 康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