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網 http://www.nmg.xinhuanet.com/zt/2007-04/01/content_11896646.htm
——發表自北方經濟報
作者:趙永亮 城市新聞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07-3-26
2006年12月2日,我應邀參加了由內蒙古黨委宣傳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內蒙古林業廳、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聯合舉辦的《紀念錢學森誕辰95周年暨宣傳踐行錢學森沙產業草產業思想理論系列活動》,聆聽了自治區黨委常委、政府常務副主席任亞平和有關領導、專家、學者的講話,由此,我對錢學森林、沙、草三業結合理論的重大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內蒙古生態建設在國家西部大開戰略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在生態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錢學森林、沙、草產業理論對內蒙古意義重大
內蒙古是錢老林產業、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的發祥之地,策源之地、試驗之地和推廣之地。錢老與內蒙古結下了不解之緣,更對我們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寄予深情厚望。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我區寓沙產業開發于生態治理之中,在治理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以開發促治理,以效益促保護;堅持把沙漠治理、開發、利用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有效地恢復了生態,而且發展了生產,改善了城鄉居民生活。全區開始步入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發展軌道,生態環境呈現出了“總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良好態勢。在這里,錢老林產業、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發揮了重大作用。
早在22年前,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就提出了創建知識密集的農業型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沙業的理論,并預言這一產業將成為21世紀在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這一理論經過內蒙古人民20多年來在沙產業、草產業上的實踐和探索,給出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據:通過發展知識密集的農業型產業,推動出現一次產業革命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一理論正被越來越多的有志、有識、有為之士所理解和應用。尤其是沙產業理論,完全被實踐證明了它的科學性、戰略性和實用性,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越來越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土地沙漠化是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全國八大沙漠中有四大沙漠在內蒙古,內蒙古沙化面積達4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4。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態環境惡劣,沙大、風多、降雨量少。在鄂爾多斯地區,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橫亙南北,一到雨季,山洪沿“十大孔兌”(季節性河流床)穿越庫布其沙漠,把年均1.6億噸的泥沙瀉入黃河,因此黃河斷流、包鋼斷水的現象時有發生,長期危害著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困擾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治理沙漠,開發沙漠,已成為西部沙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重大、最現實的問題,是內蒙古生態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和諧內蒙古的必由之路。
在錢老林產業、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在林沙草三大產業的結合上,遵循生態自然規律、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打破傳統的治沙觀念和模式,走出了一條綜合治理、開發內蒙古沙漠的新路。
沙柳是內蒙古沙區的當家樹種和鄉土樹種,抗風沙、高抗逆、耐干旱,被譽為“防風固沙先鋒植物”,生長規律為三年平茬一次,萌孽更新,單株增加8倍,是防風固沙的首選植物之一。但過去只作為薪材及簡單的生產利用,效益低下,農牧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導致自然枯死,沙柳越來越少。
我們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如果采取新工藝,沙柳就可以作為優質的高級箱板紙原料,我國高級包裝紙每年缺口400萬噸。用沙柳造包裝紙,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經濟效益潛力巨大。
1998年,我們收購了因環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虧損、破產、倒閉多年的原達拉特旗造紙廠(國有企業),新上了年產50萬噸沙柳制漿配抄掛面箱板紙技改項目,為年產近100萬噸的沙柳找到了出路。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運行,年產10萬噸高強瓦楞紙,使“次小薪材”的沙柳變廢為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變生態鏈為產業鏈,農牧民按訂單林業有了新的收入,變“要我種”為“我要種”,種植面積成倍增加。
過去,牧區大寨烏審召是內蒙古治沙的一面旗幟,靠愚公移山精神,封荒灘、育飼草,造林畝,栽沙蒿,以沙漠披綠為目標劃句號,這是生存動力。后來,國家實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府給錢,農牧民維生,這是政策動力。靠政策補貼農牧民不可能脫貧致富,而且政府也不可能永遠地給下去。大面積種植沙柳,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沙柳的防沙治沙作用,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經過平茬加工轉化增值,使其成為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所以,組織和動員千千萬萬的農牧民群眾種植沙柳,需要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市場動力。
沙柳產業化實驗成功,《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政協報》等各大新聞媒體以“生態建設不以綠色劃句號”為主題,廣泛深入地進行了宣傳報道。而這個口號,正是我們在6年前就已經提出,并成為一直的實踐者。
我們實施沙產業項目的理論根據是錢學森院士提出的創建知識密集型林產業、沙產業、草產業理論。因此,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向錢老匯報后,他親筆署名給我們回信:“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正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沙、草三業結合起來,開創我國西部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這是錢老一生中唯一給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回信,使我們倍感親切,深受鼓舞。
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成立,我們是發起人之一。內蒙古黨委把“大力發展林沙草產業”納入“十一五”規劃,是采納了內蒙古政協的提案和建議,而這個提案和建議又是來自我們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的成功實踐。
建設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的重要意義
2005年初,根據達拉特旗梁外山區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比較困難的現實情況,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家鄉人民的脫貧致富問題,我們在沙柳產業化開發扶貧取得大范圍成功的基礎上,確定了“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的總體構想,將達拉特旗梁外山區的部分村社農民遷居風干圪梁,打造6000平方米的居民區。
風干圪梁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南部,因地高風多風大無水而得名。但它是梁外山區與沿灘平原的結合部,哈什拉川與母花溝兩條季節性河流從東西兩側流過,具有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德敖復線兩條公路從中穿過,是鄂爾多斯煤炭汽車外運的大通道,距旗政府所在地樹林召鎮40公里,距黃河、包頭50公里,交通條件便利,而且周圍還有東達開辟的幾十萬畝生態恢復地,切合生態移民,開發扶貧,可以變閑置為大用,非常適合于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村規劃總投資10億元,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可容納4萬人生存發展。
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建設,以大型集鎮規劃為總體布局,以五大園區為支撐點形成產業鏈,讓移民在產業鏈上謀生存,求發展,使他們真正得到實惠,移得起,穩得住,富起來,逐步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五大園區具體內容為:
一是現代大物流、大運輸、大服務園區。與鄂爾多斯蒙凱汽車銷售公司合作,投資興建包括汽車修理、配件、加油、冷庫、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特色餐飲、住宿、洗浴、商業網點等。
二是特種養殖、高科技高效能種植園區。以獺兔養殖為龍頭,皮肉加工出口,糞便制作花肥和生產沼氣,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小兔子,大產業,小商品,大市場,打造中國獺兔養殖的“航空母艦”。
三是加工工業園區。與內蒙古億業生物開發公司投資合作高科技苦生堿生產項目,與內蒙古張氏制衣公司投資合作服裝加工項目,東達自辦羊絨加工廠、沙柳切片廠、飼草料加工廠、獺兔肉皮加工廠和造紙廠。
四是公共設施園區。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衛生院、信息通訊、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完善廣場、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
五是文化旅游區。與我國著名導演王新民合作,打造中國西部沙區生態影視城,與恩格貝、響沙灣、王愛召連成一體,建設91公里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風景旅游線。
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建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發展出發,一切從引導移民脫貧致富出發的原則,從建設規模到建設內容都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力求在建設過程中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產業立村。新村以五大園區為依托,圍繞市場需求,合理布局產業結構,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流通服務業,實現種養加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實現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政策化補貼,讓移民在產業鏈上找出路,在經營與服務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實惠,從而調動他們熱愛新村、建設新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服務興村。在新村建設中特別強調服務功能的齊全配套,嚴格按照大型集鎮的規劃要求,不僅重視生產流通領域建設,而且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信息通訊、休閑娛樂、廣場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使移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盡可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村城市化的文明水平。
流通活村。搞活流通是新村建設的重要一環,充分發揮新村的地理、交通、資源優勢,把移民需要的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及時有效地運進來,把他們生產加工出來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出去,暢通銷售渠道,有些拳頭產品甚至要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只有占領了國內外市場,才能充分發揮大物流、大運輸、大服務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環轉化增值的經濟格局,保持園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科技強村。加強科技建設是新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不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服務領域,都離不開科技含量的滲透。我們已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簽訂了科技合作的全面合同,積極引進高新科學技術,與市區大中專院校掛鉤,辦好職業技術培訓學校,使廣大移民掌握一定的技術,運用科學方法種植、養殖、加工生產,在生產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行家里手,從而達到增產、增效、增收的目標。大力營造科技興村、科技強村、科技富村的濃厚氛圍,不斷增強園區經濟的發展后勁,使科技在人均收入的比重中達到60%以上。
招商富村。開展新村建設以來,已引進企業10家,引進項目10個,引進資金將近2億元。今后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家前來投資,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合資、獨資、租賃、承包各取所需,我們將在所有環節上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服務,促進新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使其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成為對外貿易的商品基地。
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建設分三期工程進行。第一期工程從2005年開始,現已建成28處標準化獺兔育種養殖棚舍、1300平方米營業商業網點、8萬平米綜合服務區,100戶住宅區、300處獺兔養殖區(50平方米住宅,150平方米兔舍)、40公里村鎮街道公路。
目前已有100戶農民入住移民新區,專門從事獺兔養殖。獺兔養殖是新村建設的重點工程,是移民脫貧致富的核心支柱和關鍵所在。公司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系列化綜合服務:貸款統一擔保、種兔統一提供,飼料統一配制,疫病統一防治,出欄統一銷售,兔糞統一制肥施用,生產沼氣。預計獺兔養殖戶專項年收入不低于4萬元。
對入住新區的移民,一律實行醫療保險制度。我們在國家、地方政府和農牧民自籌60元的基礎上,每人再給增加20元。現已達到80元,超過了地方非移民標準,進一步解除了他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后顧之憂。我們在一切生產和生活中,盡可能把保險讓給農民,把風險留在企業。因為農民是弱勢群體,遇到風險擔當不起,而我們是實業集團抗御風險的能力不知勝過農民多少倍。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已經走過10年的歷程了。10年來,我們在錢學森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各級黨政及其有關部門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始終恪守以民為本、創業為民的宗旨,堅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原則,在不斷完善羊絨加工出口的基礎上,實現了第二次創業的根本轉變,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和巨大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生態建設(沙柳加工造紙)為龍頭,以實現農牧業產業化為目標,以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建設為載體,路橋建設經營、房地產開發并舉的多元化、產業化、現代化企業集團。集團擁有企業35家,員工5000人,總資產30億元,凈資產20億元,累計向國家繳納稅費5.2億元,向社會公益事業捐款1.2億元。2006年,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被評為“全國農牧業產業化七家重點龍頭企業”之一,“全國小康建設中國十大貢獻企業”、“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第19位、“全國新農村建設百強示范企業”、“中國成長百強企業”第44位、“中國公益之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楊晶主席在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大力發展特色、綠色和生態農牧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和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的要求,打造中國沙產業的硅谷,打造中國獺兔養殖的“航空母艦”,打造中國西部沙區文化影視城,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以“四個打造”的優異成績迎接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和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作者為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副會長、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