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8/27/content_20749699.htm
趙永亮(資料照片)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7日電 題:建設一個“最高理想”的生態移民村——記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
新華社記者 王欲鳴
“這個區別于以往傳統意義上的生態移民村,是我和公司的最高理想。”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見到一直身體力行西部生態建設的固沙衛士——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時,他不止一次重復這句話。
這位從事羊絨經營多年的民營企業家所言的“最高理想”,就是要把他和他的企業建造在荒原上的“農民城”,規劃建設成具有科學化、商業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集鎮,打造一個“沙產業硅谷”。
迎來了產業轉型的第一個春天
憑借“東達蒙古王”品牌打入國內外市場的東達蒙古王集團,是以羊絨服飾迅速成名的。然而,讓東達蒙古王集團真正享譽全國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卻是企業的一次成功轉型——進軍沙產業。
東達蒙古王集團選擇產業轉型既屬偶然又是必然。
1997年,全國第三次羊絨大戰硝煙又起,各家絨紡企業為爭奪原料競相壓價,一時間,羊絨產品的降價幅度達到20%至30%,有的品牌高達50%以上。東達蒙古王集團也遭遇了“滑鐵盧”,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
為了分散單一產業的經營風險,東達蒙古王集團選擇了多元化經營之路。
1998年,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造紙廠因虧損倒閉,東達蒙古王集團當即拍板收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收購對于東達蒙古王而言是有“預謀”的。從小生長在鄂爾多斯高原的趙永亮早就盯上了那里沙區特有的一種防風固沙的灌木——沙柳。
沙柳是一種每三年必得平茬一次的灌木。但由于一直沒有開發利用,農牧民雖進行了大面積種植,卻因無人平茬管理而成片枯死。
難道沙柳就不能變廢為寶?帶著疑問,趙永亮從中國制漿研究所的專家那里找到了答案:沙柳可作為造紙原料,生產出高檔包裝紙。而我國的高檔包裝紙每年缺口400萬噸。
于是,東達蒙古王集團年產50萬噸的沙柳制漿箱板紙項目正式立項,2005年4月投產,一個新的“神話”從此誕生。
首期10萬噸的沙柳造紙項目,使這個廠當年產值就達到3.2億元。而農牧民通過訂單種植沙柳,當年增收600多萬元。照此計算,50萬噸全部投產后,可消化100萬噸沙柳,農牧民從中收益3億元,企業產值達到18億元,利稅近6億元。
不久,東達蒙古王集團又投資1億元,貸款近兩億元,在庫布其沙漠邊緣開發建設了300萬畝的沙柳基地。并在鄂爾多斯市的杭錦旗、烏審旗建了兩個造紙廠,開始規模經營。
在這個被趙永亮稱作“東達蒙古王二次創業”的產業轉型中,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主業——羊絨加工,并在多元化經營中找到了兩個產業之間的深層關聯。
靈感來自于生態項目區的沙柳林。利用沙柳種植的行間套種了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優質牧草,解決了絨山羊舍飼圈養的飼料問題。由此發展了70個養殖小區,建起了250萬只舍飼絨山羊基地。羊絨加工原料得到了保障,絨紡產業得到空前發展。絨產品的出口量每年以100%的速度遞增,紡紗規模名列國內前二位。
種養業的聯動發展,還使12萬農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東達蒙古王集團迎來了產業轉型的第一個春天。
荒原上建起的“新農村”
沙柳產業的成功,令東達蒙古王集團萌生出一個更大的生態產業計劃:以生態產業為龍頭,通過“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建一個生態移民扶貧新村。
近日記者在內蒙古采訪時,在距達拉特旗政府所在地40公里處見到了這個蔚為壯觀的現代化農村集鎮。
這里位于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南岸的庫布其沙漠邊緣,生態環境惡劣,人畜飲水困難。當地人告訴記者,就在4年前,這里還是有名的風干圪梁,因風多風大而荒無人煙。
東達蒙古王集團采取“企業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產業拉動,服務保障”的原則,加強新村建設。三年無償為每戶入住移民提供價值25萬元的住房、兔舍、種植大棚、沼氣池等設施,移民只需投資1.5萬—3萬元購買種兔和兔籠,就可以發展種植、養殖業。公司為養殖戶提供系列化綜合服務,實行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銷售的“五保”措施,把保險讓給養殖戶,風險留給企業。
新村現已入住移民1500多戶,其中近1000戶從事獺兔專業養殖,戶均年收入可達4萬—6萬元。利用兔糞生產沼氣,沼液澆地,沼渣肥田,生產有機綠色蔬菜,基本實現種養業的良性循環模式。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現在從事物流、服務業的經營戶,經濟收入達到了當地同行業的中等水平。
目前,新村建設已累計投入資金10億多元。中心衛生院已開始接診;學校、幼兒園已招生辦學;冷庫、屠宰廠、飼料廠等均已投入正常運營。
趙永亮說,計劃用5到8年時間,建成擁有8萬人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使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真正成為有龍頭企業帶動、產業拉動的新型現代化集鎮。
用掙到的第一筆錢兌現自己的承諾
“倫理道德創造大財富”是趙永亮常說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開啟了趙永亮下海創業的航帆,也成為東達蒙古王持之以恒的企訓。
1988年,趙永亮的奶奶去世,當時正趕上過春節,因為過春節找不到鼓樂班子搞喪葬儀式,趙永亮就搞了一套音響,想給奶奶放放哀樂送送行,表達哀思。可是村里沒有電,最后沒別的辦法,趙永亮只好用汽車蓄電池帶動音響給奶奶放了一夜哀樂。家鄉的貧困落后狀況,深深觸動了趙永亮的心靈,當晚趙永亮在奶奶的靈堂前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奮斗目標:要給全村通上電。為了實現這個奮斗目標,趙永亮毅然從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的位置上辭職下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孝悌倫理激發了趙永亮淘第一桶金的動力。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反哺之德讓趙永亮在百倍于常人的辛苦之后,用經商掙到的第一筆錢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不但給村里戶戶通上了電,還幫助很多困難家庭的子女解決了讀書難、看病難的問題。
“財富和公益的平衡是現代社會和諧的關鍵”,這是趙永亮經常說的一句話。正是這一思想,讓趙永亮在企業發展的每個腳印中,都深深嵌入關愛民生、仁德社會的精髓。
如今,東達蒙古王集團已從最初的幾千元發展成有48個成員企業、11000余名員工,總資產100億元的全國500強企業。集團不僅安排了2000余名下崗職工再就業,還累計上繳稅費10億元,為社會公益事業捐資2.5億元。與此同時,在貧困農村建立希望小學,為特困戶、特困村“輸血造血”,實施開發式扶貧,發起成立救助農村牧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促進會,啟動“安置400戶四川震區災民創業發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