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峻崎 吳艷)東達集團通過產業鏈帶動移民達小康的模式吸引了新華社記者的關注。10月26日,新華社青海分社、內蒙古分社記者在旗委書記馬建峰,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萬富,恩格貝生態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張眾志及東達集團董事長趙永亮等的陪同下,先后走訪了福源泉林沙草產業建設基地、風水梁移民新村,就東達移民新村成功模式進行專題采訪,深入細致地了解了風水梁新村移民生產、生活狀況況。
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現已入住移民1500多戶,其中近1000戶從事獺兔專業養殖,戶均年收入可達6萬元。目前,新村的水、電、路、氣、訊、排污等基礎設施正在逐步完善和擴充,截伏流工程已解決了供水問題;300套住宅樓全部交付使用,風水梁中心衛生院已開始接診,學校、幼兒園已招生辦學,冷庫、屠宰廠、飼料廠等均已投入正常運營。計劃用10年時間,建成擁有8萬人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以初具規模的種養戶輻射帶動后續移民,讓農牧民在產業鏈上謀生存,求發展,得實惠,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東達集團于2005年,按照“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理念,本著“回報家鄉、回報社會”的初衷,開發建設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將生存環境惡劣地區的農牧民整村遷移或零散遷移到新村,新村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和二、三產業實施“無土移民,產業扶貧”,為移民開辟廣闊的就業渠道,創業致富。2006年整體遷移召溝、納林兩個村,2007年周邊農牧民共遷來200多戶。無償為每戶入住移民提供住房、兔舍和種植大棚、沼氣池等設施。新村不斷拓寬就業面,建飼料廠、獺兔屠宰線,將產業鏈延伸到以兔肉為主的旅游休閑食品開發、以苦菜為原料的保健茶品開發、以動物內臟為原料的寵物食品開發等產業,使移民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9年3月,旗政府將新村的物流和工業產業園區劃歸達拉特經濟開發區管理,命名為“達拉特經濟開發區風水梁產業園區”。隨著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產業園區項目和功能不斷完善,結構不斷優化,移民的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東達集團采取“企業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產業拉動,服務保障”的原則,圍繞獺兔養殖,利用兔糞生產沼氣作為清潔能源,沼液澆地,沼渣肥田,生產有機綠色蔬菜,實現了良性種養業的循環模式。
旗委書記馬建峰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旗委、政府一貫高度重視農牧民致富,下大力氣使貧困地區轉移出的農牧民移得出、穩得住、富起來。風水梁移民村是我旗重點打造的一個移民村。一方面,東達投入大量資金通過發展產業把農牧民轉移到新村。另一方面,政府給予企業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完善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
馬建峰書記進一步介紹說:今后,我旗將緊緊圍繞自治區打造沿黃經濟帶的思路,在市委“城鄉統籌、集約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圍繞“兩個調整”、“兩個轉變”、“兩個集聚”的理念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步伐,把人口向沿河地帶集中。政府引導企業努力解決生態移民的后續發展問題,保證移出來的農牧民能夠‘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移民村今后還要不斷改善新村居住環境,多渠道為農牧民解決就業問題,不斷完善物流業、文化業,實現陶瓷、皮毛、服裝等多元化經營。通過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社會參與,多渠道促進資金向新農村建設集聚,加大經濟發展力度,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讓老百姓共享更多的財政收入、更多的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向新華社記者補充道:“移民不是簡單的雞窩倒兔窩,而是真正實現移民由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移民不再局限于第一產業,開始在二、三產業中找出路,并且致富,才能保證移民移得出、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