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興安盟科右中旗東達百利舸城鄉統籌產業園區內一派喜氣祥和。鄧初一跟往常一樣,照顧著他的小獺兔。 “這1200只兔子,就是我新一年的希望。”類似的話鄧初一經常說。
鄧初一是科右中旗杜爾基鎮杜爾基嘎查的農民,人均8畝地讓他家的日子一直過得緊緊巴巴。最初入住園區,他抱著電飯鍋和行李卷,園區無償提供了兔舍、生活間和庫房,靠著園區賒銷給他的220只種兔和飼料,外加訂單保底回收的政策保障,3年來,鄧初一家年收入能達到6萬元,儼然成了園區的“原住民”。如今,在園區里和鄧初一一樣靠養殖獺兔脫貧的示范戶已經有39戶,每戶每年有6—8萬元穩定的收入。
東達百利舸城鄉統籌產業園區于2013年啟動實施,項目一期計劃總投資13.5億元,規劃面積12.78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6.46億元。園區主任吳瑞軍4年前來任職時,產業園區還是一片荒地。如今,當年的荒地上已經建成了790棟兔舍和16棟樓房的生活區,改變著當地農牧民的生活。科右中旗將生態環境脆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好腰蘇木、巴彥茫哈蘇木、巴彥淖爾蘇木和代欽塔拉蘇木列為重點,綜合施策,轉移貧困人口入住園區從事獺兔養殖。
鄧初一有時間就去生活區轉轉,望著很快就可以搬進去的新樓房,心里不禁發出感慨:“如果靠種地在旗里買樓房,那得種多少年呀?”在這個養殖區、生活區和加工區構成的“一園三區”的格局里,加工區的冷庫、屠宰場、飼料廠計劃10月投產,小小的獺兔將拉動起皮草、食品、保健品、藥材、飼料、肥料等6條產業鏈……
“明年過年再來我們園區看看,一定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鄧初一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待。
( 內蒙古客戶端記者 趙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