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總裁助理李占華在福源泉生態基地接受采訪
9月17日,內蒙古電視臺記者來我集團進行專題采訪。本次采訪是內蒙古電視臺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做的專題采訪,來我集團采訪組圍繞生態建設主題,其中分為生態建設和生態移民兩個內容為切入點。
在福源泉東達生態建設基地,集團總裁助理李占華向記者具體介紹了東達集團從事生態建設的歷程、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產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特別是帶動周邊農牧民種植沙柳、利用沙柳制造刨花板項目,既起到了治沙綠化作用,又能使平茬下來的沙柳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還能節省一筆不小的產品成本,也可為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創造可靠的平臺,可謂是一項利民、利企、利自然的好項目。
在風水梁園區,了解到企業建設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之初,按照“企業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產業拉動,服務保障”的原則,依靠“規模化養殖、產業化配套、專業化管理、系統化分割、現代化加工、資本化運作”六輪驅動模式有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事業;公司對養殖戶實行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銷售的“五保”措施,把保險讓給養殖戶,風險留給企業。
養殖戶年收入可達5—7萬元。利用兔糞生產沼氣和食用菌基肥,沼渣和使用后的菌肥作為花卉肥料,基本形成種養業良性循環的模式。園區內從事物流、服務業的經營戶,其經濟收入也達到了當地同行業的中等水平。
新建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拓寬了產業布局,服務功能逐漸完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發展越來越科學規范。冷庫、屠宰廠、飼料廠等均已投入正常運營,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現在的加工廠不能滿足未來所有養殖戶的生產需求。風水梁園區為了使六至十二期的養殖戶購買飼料、銷售獺兔、防疫治療、信息傳遞等得到方便快捷,既可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又可節約成本增加收入,規劃建成以養殖為中心的綜合加工基地,使農牧民在園區的生物鏈、產品鏈、產業鏈條上勞動致富,農牧民致富和企業發展有機結合,使企業和移民在市場運營中獲得雙贏;力爭使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建成有龍頭帶動、產業拉動的新模式,將風水梁園區打造成一個“生態型、環保型、科技型、節約型”的現代化集鎮。
(峻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