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內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聞發布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李闊通報了全區防沙治沙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環境基礎十分脆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系統、深入、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和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取得了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多年保持“雙減少”、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的驕人成績。
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生態保護建設高度重視,指出要“努力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保護建設,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這為內蒙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加強生態保護和推進防沙治沙的行動指南。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恒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和防沙治沙,在祖國北疆構筑萬里綠色長城,走出了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多年保持“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實踐中,也形成了風水梁沙產業創新精準扶貧等一批防沙治沙的成功模式,庫布其沙漠治理受到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他在賀信中指出,中國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內蒙古防沙治沙取得今天的成績,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出發系統部署推進防沙治沙。自治區黨委、政府陸續出臺多項重要政策文件和規劃,對防沙治沙作出系統部署,有效推動了內蒙古防沙治沙事業的發展。
二是強化政策引導和法治保障作用,推動防沙治沙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軌道。自治區把防沙治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生態保護建設和防沙治沙,并從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完善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防沙治沙,同時,將防沙治沙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是以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為龍頭,調動全社會形成合力推進防沙治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年均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1200多萬畝、居全國第一位。2019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1%;森林面積3.92億畝、森林蓄積量15.27億立方米,分別增加1905萬畝和1.82億立方米;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00多萬畝;同時,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充分調動企業力量,推動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經過綜合治理,區內四大沙漠相對穩定,四大沙地林草蓋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內收縮,部分地區呈現出“荒漠變綠洲”的景象,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四是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和模式,不斷提高防沙治沙的質量和效益。自治區始終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鼓勵和支持遵循自然規律下的科技創新,總結和推廣實用的技術模式,推動現代技術與傳統經驗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為提高防沙治沙成效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治沙與治窮共贏,走市場化、產業化防沙治沙的路子。大力推動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實現恢復生態與發展經濟的良性互動。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樹立市場化、產業化思維,切實把防沙治沙與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緊密結合,利用沙漠地區蘊含的獨特自然資源和治理過程形成的豐富林草資源,培育發展了沙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特種藥用植物種植與加工經營、沙柳林板一體化、沙區特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沙漠景觀旅游、節水灌溉和風能太陽能利用等多種類型沙產業。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進程,不僅加快了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還帶動了加工、貯藏、包裝、運輸等下游產業發展,形成了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逆向拉動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人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發展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與此同時,積極推廣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牧戶”的經營模式,打造了東達蒙古王集團等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64家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產業化發展逆向拉動了防沙治沙,增強了防沙治沙的持續發展能力。2019年,全區林業總產值達到556億元,農牧民人均林業收入1080元。生態保護建設帶動直接和間接從事特色生態產業的農牧民超3萬人,人均年收入3-5萬元。沙產業的發展讓農牧民成為防沙治沙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沙漠增綠、農牧民致富的發展道路。
六是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業奉獻力量。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經驗”,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與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大會暨荒漠化防治國際研討會的召開,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業分享了成果和經驗。
內蒙古的發展進步史,也是一部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的歷史。多年來,全區各族干部群眾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為黃沙之地增添綠色,為脆弱生態筑就屏障,也涌現出一大批模范集體和先進個人。有王果香、殷玉珍等為代表的先進人物;有東達蒙古王集團、伊泰集團、億利集團等為代表的致力于防沙治沙的民營經濟組織先進典型,他們都為內蒙古推進防沙治沙和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榜樣、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70多年的防沙治沙成績令世人矚目,但防沙治沙依然任重而道遠。今后,全區上下將繼續守望相助、團結奮進,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