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達拉特旗全力謀劃推進企地合作,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帶頭、農民參與的方式,彰顯了企地合力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示范帶動效應。
“三項機制”聯動效應
達拉特旗按照全市企地合作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視頻調度會議要求,充分發揮“百企助決戰、萬眾促脫貧”活動牽引帶動作用,旗委書記奇·達楞太第一時間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貫徹落實措施,明確牽頭單位責任,建立了由組織部、統戰部、扶貧辦、供銷社、工信局和各蘇木鎮以及駐地企業共同參與的聯席調度會議制度。組織動員各大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愛心人士采取“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采購貧困戶農產品,建立起良性的互幫互助機制。
在政府引導下,一大批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通過代耕代種代養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全力幫助農牧民與貧困戶增收致富。東達蒙古王集團通過合作建廠、五保服務、合作種植、訂單收購、利益聯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形式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加快脫貧進程,企業總投入3000萬元與王愛召、大納林等多個村委會建成鮮食玉米廠、滴灌廠、面粉廠、雜糧加工廠、電商平臺、農家樂、釀酒廠等幫扶項目。2018年通過訂單模式收購了農民種植的700畝約200多萬棒玉米,2019年收購了約1200萬棒玉米并提前預定了2020年的1200萬棒玉米,為農牧民轉移從業、生活致富創造了有力條件,使幫扶的8個村農民較大田玉米每畝地平均增收約600元,從而實現了長久、實效、精準扶貧。
政府還啟動了“雙決雙扶”百村千社大宣講活動,在風水梁等各村鎮開展集中宣講600余場,受眾人數6萬余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大平臺”暢通渠道
達拉特旗政府構建以扶貧辦為中樞的統一調度服務中心,組織蘇木鎮、嘎查村排查登記需要服務的類型和數量,建立農畜產品清單目錄,制定貧困戶產品的收售價格,以及產品檢測、加工、包裝、銷售、客服等標準體系,形成長期穩定的供需關系,實現從田間到市場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東達集團總投資200萬元建成了自治區一流的食品檢驗檢測中心,為農副產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托旗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近期啟動了“達拉特旗消費扶貧館“達拉特旗電商扶貧小商城”,郵政、圓通等15家快遞企業開通4條配送線路,搭建了消費扶貧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截至目前,達拉特電廠、東達蒙古王集團等56家企業通過大額訂單、直采直銷模式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23.68萬元。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服務”活動,通過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落實公益性崗位補貼、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創建扶貧車間等措施,推動貧困戶人員就業和創業,目前舉辦網絡招聘會3場,東達集團等38家企業累計提供崗位715個,241人實現就業,同時在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414人。搭建直播帶貨平臺。4月26日晚8時,“亮麗黃河灣 多彩達拉特”助農直播活動在達拉特旗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開播。達拉特旗委書記奇·達楞太走進直播間為農副產品站臺直播,通過“多彩達拉特”抖音平臺,推介“黃河幾字灣”公共品牌農副產品,包括風水梁獺兔肉、風水梁鮮食玉米、蒙祥羊肉、四村大米、大樹灣黃河魚、響沙純糧酒等,在直播開播1.5小時后,加購額突破200萬元,當晚3小時的直播,共吸引了180萬余網友圍觀,成交額達86萬余元。
“五抓一帶”助推產業發展
達拉特旗抓黨組織建設帶貧困戶,圍繞農業產業鏈延伸,構建黨小組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協同”模式,形成了“領導掛點、部門包村、企業聯村、干部駐村”脫貧攻堅發展體系和“黨支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發展模式,186名領導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442名駐村干部扎根一線,實現了幫扶全覆蓋。抓主導產業帶貧困戶,培育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扶貧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初步形成“旅游+扶貧”“生態+扶貧”等“N+扶貧”新模式。通過經營土地、興辦實體、產業服務、資產經營和股本合作等多種途徑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產業,累計投入各類扶持資金1.86億元,實施和儲備集體經濟項目198個,2019年全旗132個嘎查村集體經濟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5—10萬元108個、10萬以上24個。抓龍頭企業帶貧困戶,鼓勵貧困戶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與市場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在產業鏈上分享增值收益。目前,達拉特旗共培育東達集團、騎士乳業、兩宜生物等龍頭企業50個,覆蓋農牧戶及貧困戶4.65萬余戶。抓合作組織帶貧困戶,全面推行“1+1+N”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黨組織牽頭組建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26個,培育新型農機、土地、蔬菜、勞務等合作組織81個,黨建引領土地合作經營18.68萬畝,覆蓋農牧戶近2萬余戶,帶動貧困戶800余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與企業、合作社利益聯結100%。
達拉特旗持續與企業加強對接,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和農產品供應,引導各大企業優先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把貧困戶牢牢吸附在產業鏈上,深化“三四五”企地合作,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的大精準扶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