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晨報全媒體平臺消息(首席記者 吳博超 記者 齊曉英 陳熠北)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確保21萬人穩定脫貧,10個左右自治區級貧困旗縣脫貧摘帽。
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與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合作開展的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已在全區57個貧困旗縣累計投放貸款154.56億元。下一步,將會加大“精準扶貧”力度,用53.1億元直接支持了11萬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如何讓貧困旗縣的群眾脫貧致富,打好扶貧攻堅戰?部分自治區政協委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自治區政協委員,巴彥淖爾市質監局副局長徐岫聯:
關注個體 精準扶貧
徐岫聯介紹,目前,巴彥淖爾有區級以上貧困人口3萬,市級以上貧困人口約6萬,占總人口的5.1%。
徐岫聯分析,目前扶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貧困資金投向分散、估摸平均、切塊發放、隨意性大、針對性差、利用效率低。暗箱操作,繞彎變相,擠占、滲漏、流失不同程度存在。傾向路邊門面,遺忘偏遠山村,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的氣候尚未形成等多方原因。
對于下一步的扶貧工作,徐岫聯提出自己的建議:關注個體,精準扶貧,首先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施以社會救助政策,納入各類社會保障,輔以其他幫扶措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其次,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創業愿望的貧困對象,要在給予資金技術支持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化項目,按照產業發展需求和幫扶對象接受能力施教培訓,做到貧困戶脫貧需要什么教什么。
三是對因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給予特別的扶持,他們需要更大力度的扶持,才可能實現穩定脫貧目標。
自治區政協常委、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永亮:
龍頭企業示范引領農牧民脫貧
趙永亮一直致力于研究我區農牧民的增收問題。他認為“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現代新型農牧”等多元化龍頭企業進行示范引領,是一條實現精準扶貧十分可行的道路。
趙永亮認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牧區,要實現精準扶貧就一定要有產業作為支撐,新農村建設不能只是蓋房子,必須大力發展集約高效、高科技含量,適合農牧民從業的現代化新型農牧產業并加快結構調整,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但在發展的同時,還要統籌兼顧生態環保。
趙永亮稱,未來5年,該集團將在自治區12個國家級與自治區級貧困區實施“光伏+生態+養殖+種植+有機+扶貧”的“6+”戰略,打造12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最大的農畜產品有機基地、世界有機肉羊養殖基地、國家級扶貧開發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