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呼和浩特1月27日電 (張桂梅)“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牧區,關鍵在農牧民和強大的現代新型農牧產業,因此,實現精準扶貧就一定要有產業作為支撐。”1月25日,一直持續關注生態建設與產業扶貧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趙永亮,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精準扶貧應該同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及現代新型農牧等多元化產業發展相結合。
趙永亮,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此次參加大會內蒙古兩會,他是有備而來。他結合當地實際,精心準備提交了《關于加大對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現代新型農牧產業的扶持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提案。
在提案中,趙永亮進行了客觀分析:在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引領下,內蒙古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城鄉廣大群眾正在享受到政策的紅利和實惠。但目前,全區還有100萬貧困人口,農牧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態建設局部強、大部弱,現代新型農牧業整體水平低,能夠在全區范圍內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相對少。
“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只是蓋房子,必須大力發展集約高效、高科技含量、適合農牧民從業的現代化新型農牧產業并加快結構調整,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在發展的同時,還要兼顧生態環保。”趙永亮說。
記者了解到,東達蒙古王集團多年來致力于扶貧移民、科技富民等各項民生事業,目前已投入120多億元,帶動了12萬戶農牧民脫貧致富。企業在兼顧生態的同時創新扶貧模式,以“規模化養殖、產業化配套、專業化管理、系統化分割、現代化加工、資本化運作”六輪驅動模式發展獺兔養殖業,吸引了大批貧困農牧民聚焦,幫助帶動一大批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對于扶貧模式的創新,趙永亮認為,扶持實施“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現代新型農牧業”等多元化龍頭企業進行示范引領,已經成為一條十分可行的路子。
“以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農牧民創業就業,促進農牧民增收,同時加大現代新型農牧產業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力度,將為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趙永亮透露了下一步集團帶動精準扶貧的目標,將以先進的生產要素和現代化經營方式,打造“種養加相結合、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合縱聯立體式”的農業產業化4.0版,以最終實現產業拉動扶貧的目標,直接或間接帶領全區100萬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