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的養殖獺兔的現代化暖棚
《甘肅日報》 馬順龍
近年來,古浪縣按照武威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全力實施“下山入川、生態移民”的扶貧開發工作部署,大力實施“下山入川”工程,成功走出了一條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的新路子,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的目標,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浪縣是貧困人口多、人均財力少、貧困程度深的工業窮縣、農業小縣、生態弱縣。全縣41.2%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山區,貧困面高達57.8%。為了全面推進南部山區海拔2500米以上6萬多貧困群眾“下山入川”,古浪縣在廣泛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爭取實施了黃花灘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項目,計劃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7.87億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中心村10個,搬遷南部山區貧困群眾4萬人。
為加快移民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古浪縣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經營模式,引進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北京豐民同和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建設長慶現代農業產業園輻射帶動移民區群眾加快發展脫貧致富產業。目前,感恩新村社區按照“322”(戶均3畝經濟林、2畝設施農牧業、2畝高效節水田)模式,發展特色林果業2800畝,建成全鋼架日光溫室500座,養殖暖棚940棟,飼養羊上萬只,獺兔2萬多只。陽光新村社區按照“222”(戶均2座養殖暖棚、2畝特色林果、2畝飼草地)模式建成養殖暖棚116棟、589畝。主體生產模式已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